【深度】那些刻骨铭心的微信产品原则

wechat-ux-share-00

作者:微型商人

 

 

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每天都会需要做各种决策,这种决策如果没有一个产品原则指导的话根本做不下去,因为往往两个方案都各有利弊,你的取舍没有依据。对于产品原则的理解,在这次听 genie 分享有了非常深的感悟,干货和大家一起分享。

Genie 是腾讯唯一一个 p4(专家级)女产品经理,也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 p4 产品经理,是从无到有搭建出微信的产品负责人,如果张小龙是上帝,那 genie 就是为上帝造人的那个人,坊间称之为 ” 天朝第一产品经理 “,这是第一次 genie 和大家系统的讲述微信的产品原则吧,这要感谢 ” 产品+” 这个课程,不仅都是干货,而且都是高品质的精华。

最难的是大概道理我们都懂,但没抽离出来形成自己的产品原则,更难的是,你都知道,但是没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做产品策划的时候还在不断犯这些错误。

废话不说,直接来吧。

 

对于熟人社交而言,三个价值导向:

  1. 越亲密的关系越有价值
  2. 越近的消息越有价值(所有最近的消息倒序在最顶上)
  3. 越原创的内容越有价值

根据这三条,在创建产品时很多产品逻辑和后台算法就能清晰的做出权重分配排序了。

 

微信十条产品原则:

1. 隐私 vs 便利:

隐私重要性大于便利。

案例:常有用户抱怨为什么换一台手机所有聊天记录都没了,为什么登陆网页版每次聊天记录都是从零开始,为什么聊天记录不能每次同步存储,因为一旦换设备 / 微信网页版每次登陆都显示之前的聊天记录,很可能别人在其他设备登陆你微信,所有记录都看到了,这种隐私泄漏给你带来的风险比聊天记录清零带来的伤害大得多,基于隐私性大于便利性原则,即使聊天记录清零可能带来不便利,依旧优先隐私性。

所以微信在手机本地聊天记录不保存,宁可不够便利,也不牺牲隐私体验。

2. 发送方 vs 接收方:

你觉得发送方和接收方哪个更重要?保护两端感受,但当两方有冲突时,更保护的是接收方,微信的产品理念认为接收方体验大于发送方。

案例:

  1. 因为这个产品原则,所以微信到现在没做已读体验。而阿里做社交的产品理念认为发送方比接收方重要,所以之前阿里的叮叮(不确定来往是不是)每发一条信息都会告知你已读未读状态,这让发送方很爽,我希望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我的信息,但让接收方很有压力,因为我看到了不代表我现在想回你,但你知道我看到了,我不回你就显得没礼貌了,所以,用的时候压力很大,老板喜欢这样的功能,员工用的很受罪。所有产品体验都是基于产品原则作出的决策,对于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需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原则。
  2. 接收方体验优于发送方第二个细节:白底黑字比绿底黑字更清楚,所以微信里白底黑字展示给了好友发的信息,而自己发的话自己本来就清楚,所以自己发的文字底色是绿底黑字。
  3. 接收方体验优于发送方第三个细节:很多人提为什么短视频不支持自拍功能,因为自拍需求大多是女生的需求,这让自拍的人挺爽,但试想一下当朋友圈被各种妹子自拍占领,就一个头,还会动,对于接收方而言,其实看的没那么爽,而且还挺恐怖,所以考虑到接收方体验没有做小视频自拍
3. 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事倍功半。

这句话需要很深入的去理解,因为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现在大多数 app 的思路还是引流,拉下载,框用户,流量是一千万有 1% 的用户转化,就有 10 万真实用户,所以不断找流量,而大多流量被浪费了,如果将思路放在提高被浪费的 99% 的转化,走精准路线,或许 100 万流量就能达到 10 万用户了;除此外,会员增值/游戏付费/谈 n 个风投也是一样的道理,基于拉过来的人多了,里面总有愿意掏钱的,走的都是海量流量低转化率的思路,这种就是缺乏价值支撑的流量,太浪费了,而小而精的模式就是公测 1000 人,500 人活跃,200 人愿意付费,这种就是现在越来越多人走的垂直化精细化的运营方式,不需要买那么多没用的流量,保证高转化就行。

4. 对用户而言固定路径是最近路径。

案例:很多人在问为什么不能让最近发送的表情在最近的位置;原因是每次发表情都会改变表情顺序,每次打开表情顺序都被改动,反而会延迟找到想要表情的时间,觉得表情不好用。最快的路径永远是固定的路径。

5. 不一定按数据说话,按用户需求和价值说话。

这条我是真的很佩服微信,是微信很牛的地方,也是绝大部分产品很难做到的地方。我们习惯了一切按数据说话,数据不好的产品就下线,数据不好的功能就下架,不赚钱的东西就撤掉,也是因为这么浮躁的心态,让极致的好产品出不来。

  • 案例:小视频发送入口有两个:一个是顶上下拉发小视频,另一个是朋友圈右上角发小视频,请问你认为哪个入口使用人数更多呢?停顿两秒让自己思考下吧。
  • 答:朋友圈右上角占 95%,上方下拉只占了 5%,朋友圈右上角加号入口虽然更深,但用户已形成通过右上角加号发新内容的操作体验,而下拉体验用户没有形成习惯那么,为什么只有 5% 的用户通过下拉来拍摄小视频,还没把这个入口干掉,如果按数据说话应该干掉这个入口,那为什么没干掉?
  • 答:因为我们不是完全按数据说话的产品,更重视用户体验:主界面快捷方式对于要拍摄稍纵即逝的瞬间,需要最短路径马上拍摄,如果撤掉,当遇到非常好瞬间要拍摄的时候,拍摄路径太长会导致错过很多好的瞬间,并且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的内容价值可能远高于慢慢从固定路径录制的内容价值。Os:清醒地知道产品每个功能的价值,数据只是反应现状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结果本身。
6. 效率价值对大化 value/time(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

文字 图片 url 视频哪个性价比最高,哪个信息量最大:url 信息量最大,图片性价比最高,视频的信息量很大但性价比最低。

微信里体现价值信息最大化原则案例:

  1. 朋友圈点赞没有头像,
  2. 小视频自动播放,
  3. url 的弱化,
  4. 文字太长时折叠,
  5. 单图 vs 多图:单图缩略图很大,最高效率,不用点开大图也可以看清楚,而多图的时候会变成小的缩略图,这时候接收方的诉求是要第一时间知道这九张图核心要说的信息是什么,点开大图再看具体内容。
7. 不同很易,更好很难

案例 1:当时 apple watch 邀请微信做一个适合 watch 的产品,第一个版本微信做了雷达加好友,放在 watch 上看很创新又帅气,但 apple 没有采用雷达加好友这个方案,why?

答:

  1. 附近没几个人带手表,
  2. 在手机上都没几个人用雷达加好友,何况手表上呢,这个属于然并卵的功能。比如新浪微博做的 watch 版 app 的功能是跑步记步功能,但微博属于信息类的,做个计步器和微博有啥关系,无法体现产品核心价值;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把收发消息,看朋友圈,赞等基础核心功能发上去,做实用性的东西比做帅气不同的东西更有价值,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不同而不同。

案例 2: 为什么要做小视频:

  1. 视频信息含量是最高的,是文字和图片无法比拟的;
  2. 有些场景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视频可以解决;而做小视频是因为大视频信息量很大,收看时间长,信息价值不高,所以用 6 秒小视频来做到既有信息量,又保证信息价值。
  3. 反例是 qq 空间,空间一直有长视频,看到微信出了短视频,也把自己的长视频改成短视频,结果被用户投诉的要死,这就是产品经理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产品定位,一味模仿追随,空间最擅长的是沉淀,长视频是最好的沉淀形式之一,更别说空间还有 pc 阅读特性等差别。
  4. 不同很易,更好很难。

微信最大的价值是有关系链有朋友,不用通过和同类产品比内容价值来凸显自己:我不是为了拍一个有趣的视频给你,而是告诉你我在哪在干嘛。如果微信要做小视频,要做的是信息,而不是内容,不是视频美化。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位置,不盲目的和同类产品攀比,从来不是与外部赛跑,而是与自己 pk 的过程。

小视频定位:极快 极易 高价值 核心定位是消息 朋友圈
8. 简洁的原则:简洁不是简单,简洁不是简单的把功能裁掉。

案例:为什么 iPhone 刚开始的 icon 是拟物设计,这种设计实际是很复杂的,在一个图标上每个角度纹理都要处理,但对于用户而言拟物很真实,学习成本更低,在智能手机刚面世的时候可以降低学习成本。

  • 为什么现在的 iPhone 要做扁平化,不再坚持拟物:因为智能机的普及,每个 icon 是做什么的,用户已经都理解了,不需要再用拟物的方式去普及,而扁平的 icon 并没有比拟物的简单,反而在设计上可能是更复杂了,需要用更简洁的方式让用理解 icon。
9. 逻辑原则 vs 线性原则。

避免用 tabs,保持一个入口。如果你有两个 tab 的话,就会有一个主 tab,按已有的数据显示 2 个 tab 会二八分配,80% 的流量在主 tab,只剩下 20% 的流量到第二个 tab。如果你已经能决定哪个 tab 是核心,那为什么还需要第二个 tab,如果你没办法决定哪个最重要,那分 tab 也没办法为你决定,还是会二八分流,专注主要功能,把所有流量聚焦在一个 tab,不作无谓分流。不用多 tab 展示,一个地方不要两个按钮。(这点很多 app 都在犯这个错误)。

在逻辑原理和线性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优先线性原则:

  • 案例:微信的搜索原本是放在顶上加号旁边放一个放大镜的 icon,但最后还是把搜索框直接加在聊天记录顶部的搜索框,而不是右上角放两个 icon(抗拒两个 icon,坚持线性原则)
10. 真实 vs 噱头:真实性大于噱头,真实的内容才有生命力,噱头往往是对信息的破坏。

案例:美拍等视频拍摄工具都有配音,加特效等功能,美化后让整个视频变的很好看,但微信不会做这些,因为美化后的视频,去掉了声音等,无法还原给朋友传递信息的真实现场。真实性还体现在微信的所有数据,各种对外的方式都秉持真实性。

  • 打磨精品,注重产品细节:
  • 注重细节:收到多条语音,会自动播放语音;语音可以上滑取消等

极致的细节分享:

  • 细节 1
    小视频播放完后从最后一秒到第一秒循环时直接切换会导致视觉上闪过一下,脑子里会闪过一条白线,为了让这个闪不那么不舒服,在小视频最后一秒做了颜色渐弱,通过一秒弱化让用户视觉舒服地过渡。绝大部分用户是不会感知到微信做了这个体验优化的,好的产品让人用的爽,而不需要让人知道他们为什么爽。
  • 细节 2
    视频和照片的夜视效果在爱疯上不是特别好,所以微信的小视频和照片在监测到光线比较暗时,会提示加亮效果(为了这个小细节微信团队找过世面上所有产品比对各种相机产品,将加亮模式做到极致)

常见的坑和注意事项:

  1. 从目标倒推方案:
    比如我们要 50 万用户,那倒推要三件事每件事引流 10 万 20 万 20 万,按此方式可能会达到 kpi 目标,但很可能会背离你设计这个产品的初衷,用手段而不是产品功能达到目标,但这不是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提升海外活跃度:发现当用户好友数超过 15 个时,活跃度会增加很多;所以当时的做法是引导加好友,然后又引导加陌生人,好友数还不够,就改版附近的人,这种就是按目标倒推数据方案的反例。数据可以帮助你了解原因,但不会告诉你原因。一个成功的决策,不知道原因,比一个失败的决策更危险。(这点非常重要,很多团队觉得达到 kpi 了就万事大吉,而不去分析是用的牺牲未来的短期营销达到的,还是真的是产品优质达到的;这个错误是每天每个产品,团队都在犯的,能意识到这点的存在本身已经很不容易。)
  2. 关于 AB test(分组测试):
    AB test 可以用来对比效果,而不是选择方案,用的越多,表明产品经理判断力越弱
    使用 AB test 时要有很明确的选择,并且知道影响因素是不可控的。
  3. 普通用户没法告诉你他们自己还不知道的需求,需求是产品经理去观察发现的。
    不要去问用户你觉得我怎么做会比较好,因为他不知道,或者只是他以为他知道。很多人用 mac 觉得很好用,但在 mac 出来前你会知道你需要的好用的电脑是酱紫的么?比如很多用户使用任务软件时,主动设置很多任务,并且都加上了提醒,当用户主动加提醒时觉得自己想要被提醒,但当每天都被提醒 n 次时就开始烦了,关掉提醒甚至直接删除这个 app。
  4. 能用标准方法/标准控件解决问题就不要用特殊处理
    以上是一整个下午听 genie 分享产品原则记录下来的笔记和心得,也是在听过的众多产品课程里最有收获和启发的一场,有的产品是被抬到神坛的,而有的产品是靠实力走上去的,我从不搞什么个人崇拜,但觉得 genie 以及微信在产品设计上做出的每个决策都有自己的产品原则作为方向标,是非常值得欣赏的,不是微信从没决策失误过,而是每个精良的产品都是在不断试错中越来越完美的,对于创建一个新产品亦是如此,不怕一遍遍试错,就怕不思考不知道错。很感谢 genie 和如此好的产品精品课程,受益良多。

上述产品原则和体验就我自己而言感悟很深,很多原则需要再多次反复消化,对未来做产品很有启发,被提炼出的真理难的是在从无到有的提炼过程,而享受前人成果时,我们太容易因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每个真理对于现实运用的意义。

 

 

 

 

文章来源:woshipm
顶部图片来源:http://ichef.bbci.co.uk

===================================================================================================================

不知不觉本网站已经一岁半了, 在这里小编要感谢那么一如既往支持本站的油茶人。

13Tech欢迎UXRen投稿,提供有价值的资讯、线索、点子及建议。

邮箱:contact@13tech.com.cn

注明:本站内容及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