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盐互助组】集体解读CUBI模型,应用到产品改版项目中(上)

cubi-model-ur-00-1

我们在工作中推动体验问题时,会遇到这样的挑战:

  • “这样的用户多吗?”
  • “产品这期没有规划,以后再说吧!”
  • “你说的这问题太小,我们还有更大的问题要处理。”
  • “这些问题都改进了,体验就会好吗?”

五花八门的拒绝方式。这些招数都不能抵挡用研们推动问题的决心时,于是他们就放出大招

你的问题质量不高!

这真是在锤炼用研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啊。

不过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方式可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用研有一部分工作,是帮助产品发现一些体验设计方面问题,来源有很多,用户的反馈、工作伙伴的讨论、老板的意见、自己走查的结果,发现可用性问题不难、新的需求也总会暴露出来,有的时候甚至会帮助测试人员发现bug,很快就会发现excel表里面的问题几十个到几百个的增长,于是大家根据发生频次、紧迫程度、影响程度等指标,开始排优先级。

这样就足够了吗?所谓“影响程度”这些也不还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笔者在翻文献时,发现了这篇文章《几乎是最完美的用户体验模型-CUBI模型》。相信各位从业者在进入行业初始,都会接触到各种理论和模型,那么有没有想到这些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ux-model-cubi-07

比如Nielson最初的可用性定义其实也是一种模型:

  • 有效性
  • 效率性
  • 易学性
  • 容错性
  • 满意度

根据这5个维度,老人家发展出一套可用性测试方法,即使20年之后的我们也仍然大量应用。Whitney Quesenbery在Nielson的基础上,提出了5E模型,把上述5个更新为:

  1. Effective
  2. Efficient
  3. Easy to learn
  4. Error tolerant
  5. Engaging

最后把满意度更新为engaging,比满意度更high一层。她的发展还包括定义这几个维度在不同类型产品中的比例,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也就是说,她在衡量产品可用性,加上了另外一个层面的维度——产品的定位

论产品定位,不得不说Peter Morville信息架构三大饼:

  • Context
  • Content
  • User

他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用户体验的工作,比如你不能脱离于用户的使用上下文(类似于你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必须放在文章上下文中。比如笨蛋,在两个情侣之间打情骂俏的对话中,就是昵称。更为专业的说法是情境)。

在研读CUBI之前,大家如果仔细观察IA三大饼,你就可以发现CUBI几乎是它的升级版本。也是作者经历多个行业和多种类型产品后,对用户体验的一个更全面理解的总结。

cubi-model-ur-01

图1: 从IA三大饼到CUBI,反映了UX定义的发展

原文定义的非常严谨,系统了解还是请移步原文(http://13tech.com.cn/?p=9703)。这里通过不同行业背景的用研的讨论,我们把案例本地化处理,分享给大家。

也许有理解上的偏差,欢迎大家评论,或联系6138350@qq.com(用盐互助组),进行进一步讨论。

cubi-model-ur-00-1-01

 

姊妹篇:

 

分享日期:2015年4月26日
地点赞助:1905电影网
记录:wendy
总结:杨蓉
参考文献:http://13tech.com.cn/?p=9703
参与人:小火柴、纪年法、尹竹、搁糖、呼呼、张逸凡、娜娜、岩、Helen、fairy tail、1905交互设计师、杨蓉
顶部图片来源: